饮食,是中国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一大主题,从中可窥见中国人的饮食百态、生活风貌、风雅逸趣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、人文情怀、处世之道也蕴含其间。
灵山博物馆围绕素食文化主题举办了“素味平生”— —灵山素食文化荟展,荟集食源、食礼、室器、食宴、食艺等专题小展、技艺展演和体验活动,提供多层次,全感观的观展体验。
中国饮食讲究四季有别,按时节而吃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征,古人为了对抗炎热的夏天,发明了许许多多清透凉爽的吃法。
瓜果乃是避暑必备之物,把瓜放在水中浸泡变凉,待吃食捞出,“沉瓜浮李是夏日最令人向往的美味。”卖酪人来冷透牙,沿街大块叫西瓜。晚凉一盏冰梅水,胜似卢仝七碗茶。
南宋周密的《武林旧事》中提到古代的消暑食物十分丰富,包括:新荔枝、军庭李、杨梅、秀莲新藕、蜜筒甜瓜、椒核枇杷、紫菱、碧芡、林檎、金桃、蜜渍昌元梅、木瓜、豆儿水、荔枝膏、金橘水团、麻饮芥辣、白醪、凉水等,冰雪爽口之物琳琅满目,毫不逊色于今日。
古代冷饮业在宋代发展至巅峰,市井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饮品铺子,名为“饮子”。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画面里就出现了一家叫作“香饮子”的店面与招牌。在北宋都城东京,一到农历六月,街道两旁就会摆满了冷饮摊,售卖冰雪甘草汤、冰雪冷元子、生淹水木瓜等各色冷饮,可见冰食受欢迎程度有多高。
唐代出现了一种非常流行的冰食,贵族宴会上流行高级“冰淇淋”,名为“酥山”。其中,“酥”是一种奶制品,与如今的奶油、黄油相似,这种食材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青睐。唐代诗人王泠然写道,“味兼金泠房之蜜,势尽美人之情。素手淋沥而象起,玄冬涸冱而体成”,记下了酥山的具体制作方法,需要将蜜糖淋到碎冰上,冷凝成小山的模样,所有被称为“酥山”。
元代时候,雄踞北方草原的蒙古人,更是把果汁、奶、冰块等混合,做成“冰酪”,后由马可波罗传到意大利,这才有了现代的冰淇淋、刨冰。
清末,市面流行一种新型饮料“荷兰水”,也就是大家现在常喝的汽水。
清末徐珂《清稗类钞·饮食类》中对此有详细介绍:“以碳酸气及酒石酸或枸橼酸加糖及其他种果汁制成者,如柠檬水之类皆是。”